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三偈_(下篇)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(11)
慈父的叮咛
如果你将一本
《佛子行三十七颂》
送给一个家庭,
这能让家人之间彼此生起
愛心、悲心以及耐心,
能帮助他们活在
祥和快乐的心境当中,
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拥有一个
成功安适的外在生活,
这就是为什么
《佛子行三十七颂》
这么的重要的原因。
--摘自噶千仁波切对西雅图中心的开示
11
作 者:无着贤菩萨传法上师:噶千仁波切
第 三 偈 頌
捨恶境故渐减惑,
无散乱故善自增,
心澄于法起正见,
依静处为佛子行。
第 三 偈 颂 (下篇) 開 示
前文末段:依止寂静处的益处在于可以远离散乱,将我们的心准备好。当我们的心不再妄念纷飞时,才能转心向内,长时间地观察自心。如此一来,我们行使善业的迫切感会随之增强。你的心会变得清澈,具有正念,并对众生生起慈悲心。这些是寂静处的伟大功德。.....
反之,会让愤怒与烦恼情绪升起的地方是有害的。当我们与人相会时,很容易对一些人生起贪爱,或对一些人生起嗔心,因此人多的地方是有害的。通常我们认为亲戚朋友是好的,但是说到修持佛法时,他们其实会引生很多的问题。当我们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时,必须处理各种问题,亲朋好友可能会劝你不要闭关,如此一来,我们便心生烦恼,家乡就成了有害的地方。只要是会引起烦恼的地方就是有害的地方。
第三段偈颂提到要远离恶境。所谓「恶境」指的就是会让我们心生贪恋或嗔恨烦恼的对境。但事实上,要避开让自己生起贪恋和嗔恨的对境,或是要「抛弃故乡」是很不容易的,并且会让人产生误解。在藏地,有些对佛法很有信心的人决定远离家乡,认为这么做有利益,但这可能是个错误的想法。捨弃家园指的其实是捨弃心中的「我执」。因此要了解到,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对境,而是在于我们的心。当嗔恨的对境在眼前生起时,如果我们能对敌人修习忍辱,我们的内心能不生起嗔恨,这时,嗔恨对境是否存在,也都无关紧要了。这是因为我们了解到「嗔恨心」才是我们主要的敌人;因此,需要调伏的不是外在的对境,而是内在的嗔恨心。所以如何做到当嗔恨的对境产生,内心却能不为所动,才是大家应当立下誓言来努力实修的目标。
所谓的「静处」包含「外静处」和「內静处」。「外静处」就是「身静处」,也就是去偏僻之处来做闭关实修。就好象密勒日巴尊者到人烟罕至的岩洞去做闭关实修一样,依于这样的因缘可以让内在的念头逐渐减少。当内在的念头逐渐减少,这就是「內静处」也就是「心静处」。
對一般大众而言,我们缺乏这种寻求「身静处」的机会,但是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,同时也要知道,前往「身静处」是为了要达到「心静处」这个目的。因此,重要的是,要想办法让念头逐渐减少,让自己的内心完全没有烦恼嘈杂,能够自由自在而又不涣散地安住在自性当中。如果能够做到这样,那就跟在山上闭关是完全一样的。
当自己的念头纷飞之际,要祈请上师观自在菩萨,赐予我加持,去除这些涣散的念头。如此祈请之后,能够让心凝聚,这就跟在山上闭关具有同样的效果。如果住在深山里,但是心却还是十分地涣散,那么,这样的作法是毫无意义可言的。因此这一条偈颂应该以心的宁静与否,作为判定的标准。
那么应该要如何才能保持心的宁静呢?平常大家都在工作,当工作越来越多时,有时不免会生气。当生气时就应该想到这就是自己的心思已经涣散了,应当把愤怒的念头去除掉,应当要以正念正知即刻地察觉自己处于愤怒之中,了解到我们所愤怒的对象也曾是自己的父母亲,我怎么可以对自己的父母亲生气呢?要反省是不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?是不是自己的过失?所以不管对方是否对自己做出了伤害的行为,此时都应该立刻想起我们平常说的:「没有关系!没有关系!不要紧!不要紧!」心里应该如此地去思惟,不要放纵自己的心思,也不要去伤害对方。
如果能够经常生起这样的想法,那就是慈悲心逐渐增长的征兆,自己的慈悲就不会失去。如果没有失去慈悲心,心就经常能保持在理智之中,不会波涛汹涌。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,当对方说了什么话或者做了什么行为,心里就会产生猜疑,想着他是不是要来害我?他是不是会对我不利?心里面这样胡思乱想,也就破坏了自己内心的宁静。因此我们要能够与上述的作法相应,内心才能保持宁静。
这份【佛子行三十七诵—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】,是将仁波切在台湾及德国所做之开示,加以统合汇集。台湾开示由张福成老师翻译。德国开示的中文译稿由天舞辑译校订。欢迎转载,但请勿做任何商业形式使用。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谨誌。
前一篇:
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二偈_(下篇)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(9)
佛子行三十七頌_第三偈_(上篇)_噶千仁波切开示汇集(10)
历史文章:
关注“噶千语录”后,可于首页下方菜单中选取点阅
欢迎转载与转寄,但不得转作其他用途。
转载请著名出处。
请勿擅自修改翻译内容。如发现错误,欢迎来信告知以便我们勘正。谢谢!
噶千语录微博: http://weibo.com/u/2847925630
噶千语录新浪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2847925630
查看历史内容:
1.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,点开下方菜单“历史文章”。
2. 请回到本公众号首页,点开右上角“人头”标记,点击“查看历史资料”浏览。
欢迎“关注”噶千语录微信公众号:
长按或扫取下面二维码。
祈愿众生怙主噶千尊,法体安康永住世;
愿我永远不离上师度母大悲心。